楚文化的发源地屈原故里,圣迹犹存一双

中医治疗白癜风哪里好 http://m.39.net/baidianfeng/a_10775479.html

秭归是诗祖屈原的故乡,也是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公元前年,屈原就诞生在这里,后虽身投汨罗江殉国,却魂归故里,在此地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盛夏时节应好友之邀行摄秭归,终与心心念的屈原故里相逢,踏足了期许许久的屈原祠,领略了峡江古建筑群的风采与魅力。

秭归新县城amp;屈原故里图源:屈原故里屈原祠航拍图图源:屈原故里

今屈原祠位于秭归县新县城,毗邻三峡大坝且直线距离为米,占地面积约亩,站在屈原祠内高峡平湖美景可尽收眼底。屈原祠原址在秭归归州城东五里的“屈原沱”处,唐代始建,元丰三年(公元年)更名为“清烈公祠”,后因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和三峡大坝的建设而被迫两度迁移重建。现在的屈原故里景区便主要由三峡秭归库区搬迁复建的24处地面文物组成,其中包括屈原祠及清代以前的民居、寺庙、古桥、古井、牌坊等。

屈原祠摄影:一雙拖鞋屈原故里屈原祠摄影:一雙拖鞋

新祠山门保持了清烈公祠原貌,扩大了规模,有高17米的牌楼,配房向左右各扩展7米。牌楼盖琉璃瓦,一级屋角为鏊鱼,二级为卷龙,三级为草龙。正中脊饰为宝瓶。牌楼正面,中为天明堂。左右为二龙盘柱,中嵌郭沫若题“屈原祠”三字。额枋为襄阳王树人题“孤忠流芳”,门匾为张秀题“光争日月”。一级屋脊下饰飞凤,天明堂下为松鹤延年,两旁为麒麟吐玉书,墙面花边为卷草汉纹、回纹等,整个彩绘以红、黄、绿、蓝四色调配,相映生辉,整体建筑气势磅礴。

屈原祠“天地同寿”前殿摄影:一雙拖鞋屈原祠前殿前言碑摄影:一雙拖鞋屈原祠模型展示摄影:一雙拖鞋

由山门而入爬上台阶便可见到前殿。前殿上悬匾额:天地同寿,左右楹柱有小篆写就的对联: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前殿正中是放有巨型三峡石雕刻的前言碑,详细记录了三闾大夫的生平。前殿左侧有屈原祠两度迁移复建的图文资料介绍,右侧有三代屈原祠的仿真模型展示。

屈原祠“中华诗祖”正殿摄影:一雙拖鞋正殿三闾大夫青铜像摄影:一雙拖鞋

从前殿两侧继续上行便到了正殿,正殿匾额上书中华诗祖四个金色大字。中国的诗歌有两个源头,现实主义诗歌源头为《诗经》,浪漫主义诗歌源头为《楚辞》!屈原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国人盛誉为“中华诗祖”确实是实至名归,每年都有不少文坛中人来此凭吊三闾大夫,探寻诗祖文脉。大殿正中是高大的屈子行吟青铜塑像,在第二代屈原祠中此青铜塑像本是露天放置在两殿之间,后人不愿屈大夫饱受风霜雨雪之苦,遂在第三代屈原祠的重建过程中将之移到了正殿之类以供后人瞻仰。

《屈子远游图》局部摄影:荆楚行者《端午祭归图》局部摄影:荆楚行者

正殿的左右两侧是由荆楚艺术大师唐小禾、程犁夫妇新创作的《屈子远游图》和《端午祭归图》两幅巨型壁画。东壁为《屈子远游图》,描绘了屈大夫在遭谗被疏之后,悲愤绝望,陈志无路,忧心愁悴,彷徨山泽行吟江畔,随江流而行的远游情景。当然这并非是身体的远游而是灵魂的远游。天空中云雾奔涌,众神驾天马、凰鸟等神兽遨游天宇之间。西壁的《端午祭归图》描绘了屈大夫在汩罗沉江后,乘着飘浮的云彩飞向天宇,云霓载着他的灵魂登上九天,艳丽彩霞将他的灵魂层层缭绕;民众投食五色丝粽于江水之中,龙舟竞渡,楚歌韶舞祭祀的场景。两侧壁画均采用了传统的沥粉彩绘工艺,画风大气古朴,生动传神。沥粉彩绘是我国古老的传统工艺,常用于庙宇、宫廷中,后来此工艺在民间曾几度失传,所幸解放后由紫禁城一老艺人将此工艺传出来,在学院艺术的脉络里得到了延续。

配房碑廊摄影:一雙拖鞋屈原遗迹“读书洞”摄影:一雙拖鞋屈原遗迹“照面井”摄影:一雙拖鞋厢房屈原作品展厅摄影:一雙拖鞋郭沫若题写的“屈原故里”牌楼

除了前殿和正殿,屈原祠还有两厢配房、碑廊、乐舞楼、享堂、屈原墓等不少古朴的建筑。屈原墓,是后人为纪念屈原而营建的衣冠冢,今墓前的门阙、石坊等,基本上全是清道光年间的原物。左侧配房主要展出了屈大夫著名的《离骚》、《天问》、《九歌》等文学作品;而右侧配房则主要展出与屈大夫有关的遗迹和故事传说。

搬迁复建的三峡库区老建筑江渎庙。搬迁复建的三峡库区老建筑归州县衙。

当然不止是屈原祠,屈原故里内还有众多因三峡工程建设而搬迁复建的峡江古民居古建筑,这是三峡地区规模最大的文物复建群,都是珍贵的建筑隗宝,其背后的人文底蕴更是赋予了它们极高的文物研究价值。如今这些整体搬迁异地复建的古建筑在景区的合理保护开发下正焕发着新的生机与活力。

《民间记忆》民俗演出摄影:影像随心搬迁复建的老建筑今日的清滩民俗馆。《县太爷断案》剧照摄影:一雙拖鞋屈原故里屈原祠摄影:一雙拖鞋

以屈原祠为代表的屈原故里文物古建群保留了三峡工程库区淹没地先辈们留给我们的最后记忆,屈原文化、峡江文化、秭归民俗文化在这里水乳交融,焕发着新的活力!这里是我们心灵的原乡,也是我们苦苦寻觅的诗和远方,见之不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