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大师
中国历代书画家的传奇故事
谢先莹编著
往往醉后写江山(二)
——傅抱石
铜印现真功
位于南昌闹市的口瓦子角,有一家叫“天宝斋”的笔墨店,店主张老板的侄子张维是傅抱石的学生,曾得到过他的资助与支持,叔侄俩都心存感激,彼此成为了很好的朋友。张老板知道傅抱石家境贫困,生活紧张,就主动邀请傅抱石到店里悬牌刻铜印,以添补家用。说定之后,张老板向傅抱石预订了一百枚铜印,并在店门口贴出告示,上写“奉送铜印”四个大字,用朱砂书写注明这是特邀傅抱石先生治的印,润例每字五元,铜印奉送。
告示很醒目,吸引了许多人前来购买。铜印一排一排整齐摆放在玻璃柜内,非常引人驻足。开始的时候他们认为五元一字的价格可能会高了一些,购买者可能会犹豫不定。不料马上就有顾客上门,原来傅抱石在江西南昌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时,曾仿刻赵之谦治印二十余枚,后来被一人假冒以赵之谦名义售出,后来才知是傅抱石所仿制,所以傅抱石刻印名声很大,告示一出,颇具号召力,消息瞬间传遍全城,第二天就有人登门求印。傅抱石又回到了铜印的刻凿时代,向硬质材料开刀,令人感到惊讶。
后来据罗时慧回忆,当时画室的条件十分艰苦,很多应具备的工具都没有,也只能因陋就简,凑合着用。傅抱石把铜印夹固定在饭桌一角,因为饭桌边有一条凸起的边,容易固定,也不会偏移滑落。待到印文设计好之后,就一手抓住小锤,一手握住钢刀,双手并用,反复凿刻。南昌是全国天气最为炎热的城市之一,有时气温达到四十摄氏度,盛夏时节,傅抱石一边治印一边汗流浃背。以至于他用浸湿冷水的毛巾包着头来降温吸汗,罗时慧一直陪伴着他,给他用扇子扇着风。晚上的时候他就在煤油灯下刻,火花与灯火交错在一起,看得人眼花缭乱,他就揉揉眼再干。那个艰苦的年代,没有风扇,更没有空调,一般人家可能连纱窗都安装不起。因此。讨人厌的蚊子在夜晚显得异常疯狂,而蚊香的烟雾呛人,而且几乎不起作用。有时傅抱石就躲在蚊帐内刻,常常忙到三更半夜,有时困了、疲惫了,为了提神,就喝酒,以酒当茶。
刻铜印方法和技艺与刻石印有很大差别,刻铜印用力轻则刻凿不深,达不到效果;用力重则会影响点画线条的美观,或失刀刻坏。所以,傅抱石在长期的凿刻过程中细心体会,慢慢地掌握了规律与技巧,逐步进入佳境。他坚信一点:古人能做到的事,今人也一定能做到,而且要做的比古人技高一筹。
当时向傅抱石求印的人很多,有一次,来了三位有钱人和一个外国人,买了三枚象牙章和一枚铜印,四方印加起来总共有二十个字,一字五元,他们就先付润金一百块银洋。还说不急用,哪天有空顺路来取。哪料天有不测风云,一场百年不遇的龙卷风席卷南昌城,掀倒了不少房屋,马路上的许多大树连根拔起。飓风过后,暴雨倾盆而泻,到处飞沙走石,天地间一片混沌。人有旦夕祸福,四位已付润金的求印者,不幸在这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中命丧黄泉。傅抱石早已将印刻好,但已无法送顾客,好长一段时间,他总是耿耿于怀,于心不安,多方打听他们的地址,希望把钱退还给他们的亲人。傅抱石这种对事负责,坦诚待人的君子风度,就如同《墨子》里所讲的“诚信者,天下之结也”。
代笔写抗日檄文
20世纪30年代,在日本留学时,傅抱石和流亡日本的郭沫若[1]建立了亦师亦友的深厚友谊。早年在第一师范学校小学做老师的时候,傅抱石就聆听过郭沫若的报告,印象颇为深刻。傅抱石经常向郭沫若请教史论研究中诸多问题,在绘画创作上也不时得到郭沫若的批评和指导,而郭沫若也逐渐地发现傅抱石的艺术天分和才华,每见傅抱石的得意之作都为之题咏,并为傅抱石在日本的首次画展题写了展名,给予了傅抱石精神上极大的鼓励。可以说郭沫若广博的学识和在日本的影响,为傅抱石在日本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沫若从日本秘密回国投身于抗日的浪潮中,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任少将厅长。尽管他工作繁忙,但仍时常想念先前回国的傅抱石,曾多次寻找他的下落,傅抱石因家母病重,已于年6月提前回国。
年,在江西老家赋闲的傅抱石接到郭沫若的电报,应邀前往武汉。郭沫若对他的到来欣喜万分,为他在第三厅安排了职务,协助处理行政事务,起草讲稿、公函及重要文告,参与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年9月,郭沫若离开第三厅到重庆,傅抱石也随之前往重庆。
在重庆时,蒋介石准备发表署名文章《告全国国民书》《告友邦人民书》,郭沫若让傅抱石代笔,并限两三天内交卷。傅抱石接到任务后激情澎湃,熬夜赶写,如期交稿,随后在《中央日报》上发表。文告写得铿锵有力,词严意切,郑重其辞,其中有几句话“地无分南北东西,人无分男女老幼,一致团结起来抗战……”一度广为流传。
[1]郭沫若(—年),乳名文豹,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汉族。年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祖籍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中国现代文学家、诗人、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同时也是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
傅抱石所刻印章《傅》
戏画合璧
年初夏,由郭沫若创作的五幕历史剧《屈原》在重庆举行公演。该剧公演后受到广大群众的追捧,道出了人们的爱国心声,引起社会反响强烈,无数热血青年、爱国之士无不为之感动和受之鼓舞。当时的傅抱石在爱国热情上与屈原有着强烈的情感共鸣,看了《屈原》后,内心无时无刻都在感动着,感慨之余傅抱石挥墨创作了名作《屈原》,以表达他对屈原的崇敬之情。郭沫若称这幅画和历史剧《屈原》有异曲同工之妙,并且感慨激昂地为之题写了长诗。
后来,屈原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郭沫若在《离骚》的今人翻译的基础上,又翻译了《九歌》《天问》《九章》等屈原的代表作。
傅抱石读了这些译作后赞叹不已,说这是“一两千年划时代的再创作”。年10月,傅抱石根据郭沫若的译作先后创作了《九歌图》《国殇》等10幅作品。不久,傅抱石还为郭沫若画了大幅《湘夫人》,另一幅《云中君和大司命》则尺寸更大,其中《云中君和大司命》在年纪念傅抱石周年诞辰画展上展出后拍卖,以万元成交。
现代·傅抱石《山阴道上图》立轴绢本设色
天价《丽人行》
年9月,傅抱石以杜甫的乐府诗《丽人行》为依托,创作了世纪名作《丽人行》。作品完成初稿时,傅抱石请郭沫若提些建议和批评,郭沫若看后认为画面上部的柳树太少,以至于画面压得太低。于是,傅抱石回去后又重新创作一幅拿给郭沫若看,郭沫若认为此件作品为傅抱石珍品中的珍品,特别喜爱。
当傅抱石第一次到北京参加全国第一届国画展时,他将此画赠送给郭沫若。年,陈毅到郭沫若家做客,郭沫若将此画展示给陈毅看,陈毅连声称赞:“画得好,画得好!”年,郭沫若基金会为了筹集资金,把这件珍品拿出来委托嘉德拍卖,引起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