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员返回地球后,为什么都站不起来,需坐

年4月16日,中国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完成全部既定任务在东风成功着陆。航天员翟志刚向北京汇报了这一情况,翟志刚还说自己感觉良好,而后王亚平和叶光富也汇报了感觉良好。但不少人却发现这三位航天员是靠别人抬出舱门的,他们真的一切良好吗?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

“出差”半年回来的航天员为何要靠工作人员抬出舱?为什么要坐在椅子上接受采访?航天员在太空中受伤了?还是有着别的原因?航天员在太空都经历了什么?本期视频就来为你解答航天员出舱为何需要他人的帮助?移动为何要靠椅子?看看航天员在太空中都要遭受什么?以及中国几代航天人努力下的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现状。

确定航天员“感觉良好”后,工作人员帮助三人组陆续出舱

航天员出舱为何站不稳

首先航天员正式出舱前还要做一些准备,第一步就是在舱内静静等待舱外工作人员的检查,地面人员检查好了返回舱的情况后,觉得没有任何异常就会为航天员打开舱门。然后部分地面工作人员将对舱内进行科学采样,而地面医护人员会对航天员进行细致的身体检查。

落地时航天员仍能感受到强烈的冲击力,现场黄土飞扬

在这两点完成后,航天员还要在舱内再待一段时间,在他们适应了地球重力后才会把太空英雄从舱内抬出来。那么为什么是抬出来呢?因为航天员在太空中待的时间太久了。

重力是物体所受的地球引力的一种,而在太空中,航天员要处在一个重力为零的环境中,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失重。载人航天飞船在进入轨道后,其中的人和物都会处于失重状态。

物体在太空中受到的万有引力都处于平衡的状态则完全失重

在多年的太空飞行中,科学家研究发现,失重会对内分泌、红白血球的产量和骨质疏松等都有影响。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太空失水引发的双腿肌肉萎缩等症状,失重还有可能会引起骨骼失钙,自然也就站不稳。

在太空中,航天员的身体器官以及内脏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变小了,航天员的前庭器官由于失重失去了定向功能。身体内部正常的相互作用力消失,航天员就会感觉到头晕、恶心,严重一点就会呕吐。

长期失重后会出现头部与上肢肿胀,腿部细长的身体变化

长期在地球生活的航天员的肌肉、器官都是完全适应地球重力环境的样子。即使航天员在地面上接受了大量的失重训练,但进入太空中后因为失重需要长时间漂浮在空中。时间稍微久一点就会导致航天员的双腿肌肉出现萎缩退化的现象。

不仅如此,航天员新陈代谢的速度也会比普通人慢一点,最严重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血液倒流。看到这些航天员遭了这么大的罪,大家都深感他们的不容易,牺牲真是太大了!

太空跑台让宇航员能在正常重力环境下进行运动,锻炼骨骼

而地面人员为了减轻航天员的痛苦,也做了不少努力。

地面人员的努力

首先在选拔航天员阶段,为了选择出更加适合执行航天飞行任务的航天员。选拔标准非常严格,连抽烟喝酒都是不被允许的。除了最常规的检查,还有航天员专属的特殊环境因素耐力选拔,其中就包括立体耐力检查、噪音耐力检查等,在一群优秀航天人中选出最优的候选人。

舱外服试验舱模拟低压情况下的运动负荷和服装温度调控

然后在航天员内部训练中,航天员除了要学习航天相关知识外,还要通过失重训练来消除对失重的恐惧感。失重训练要求航天员在失重环境内掌握穿航天服的技能;在中性浮力水槽中完成太空行走任务的训练;此外航天员训练中还要在高速旋转的载人离心机上承受8倍的重力加速度。

航天员要确保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保持思智清醒来对抗高速旋转下出现的供氧不足等情况,严重一点还可能导致失明。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进行水下模拟失重训练

严格训练虽然可以筛选出最适合执行太空任务的航天员,但也没有办法完全模拟太空环境,无法规避掉航天员在太空的失重情况。

所以航天员在太空中必然要遭受失重折磨,在航天员出舱时,地面队伍才会如此小心翼翼地对待。

虚拟现实训练器模拟航天员的在轨工作、出舱活动等

因此,航天员从太空中下来也要“隔离”,当然这跟疫情下的隔离不一样。航天员之所以要隔离,是因为要更好地保护航天员,长期的太空飞行让航天员需要重新适应重力环境,对身体各个器官进行检查才能解除医学隔离,然后通过科学的疗养,在身体机能恢复到正常状态后,才可以继续进行航天训练。

正是因为有航天工作人员的努力,中国的航天事业才能如此蓬勃发展。

“东方红一号”至今仍在翱翔,见证着中国人探索宇宙的决心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

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无人实验飞船发射,一天后成功返回。在中国航天人不断努力探索下,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梦想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搭载着航天员杨利伟在年10月15日发射。

航天员杨利伟:中国航天第一人

年10月12日发射的神舟六号搭载着费俊龙和聂海胜两位航天员,实现了我国航天事业的首次多人多天飞行。神舟九号实现了中国首位女飞行员女航天员进入太空。

神舟九号三位航天员,包含首位女宇航员刘洋

神舟十号搭载的航天员在太空中完成了授课,而最新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年发射,年4月16日成功返回地面,是中国航天员驻留太空时间最久的单次飞行任务。而这次航天飞行任务还创了多个首次。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出征仪式

飞船在入轨6.5小时后与空间站核心舱径向对接口实施了径向交会对接。三位航天员还首次执行了应急救援发射待命任务,实施了快速返回,提高了返回任务的执行效率。航天员首次在空间站核心舱内进行手控遥操作实验等。

本次飞行任务还有我国女航天员的首次。王亚平作为中国女性第一人出舱到了中国空间站,这位伟大的女性也是中国在轨飞行累计时长最久的航天员。

王亚平返回地球后撰写第一篇心得《用知识点亮浩瀚星空》

由于飞行任务时间长,这三位航天员还在太空中迎来了春节,在舱内贴春联,给全国人民送来了他们的祝福。同时三位航天员在太空中开展了三次的科普教育活动。

这些在正常生活中看起来平常无比的事情,在太空中都是巨大的成就,而我们的航天工程师以及包括执行任务的三位在内所有航天员都为中国航天事业贡献出了全部,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三名航天员在遥远的太空发来视频,送上新年祝福

向航天人致敬

年3月播出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盛典》,特别致敬了中国航天人这个群体。中国航天人的官方解释是为了中国航天事业努力的人,中国航天人靠一步一个脚印,把以万户为代表的中国人的飞天梦化作现实。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飞行乘组: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

我们了解到的仅仅是中国航天人中最为大家熟知的航天员所承受的苦和难。他们经过激烈的选拔、严格的训练还要在失重情况下进行太空任务,出舱后由于各种原因只能靠工作人员抬着,不是他们不想自己走,而是他们没法自己走。航天员为中国航天事业付出的艰辛,光靠文字是无法描绘的,我们应该心怀崇高的敬意来看待中国航天员。

天问、长征、嫦娥这一些承载着中国人千年梦想的名称,都在佐证中国航天人不会停止对宇宙的探索。屈原在《天文》中发问,航天人将执行火星探测任务的探测器命名为天问;预示着中国航天要像长征一样长久奋斗、勇往直前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化用嫦娥奔月典故地执行中国探月工程的嫦娥系列探测器。

年11月19日,在北京故宫拍摄的中国空间站过境照片

中国航天人在艰苦奋斗中也心怀浪漫。在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努力下,中国航天事业必将焕发出全新的风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1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