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广州日报」
8月23日是“天问一号”遨游太空、追梦火星13个月整、“祝融号”火星车平安在火星度过天的日子,也是火星车累计行驶里程突破0米的关键时刻。如今已经圆满完成了既定使命的火星车,仍然坚强地生存在那颗遥远的红色星球上,一步步刷新着自己的记录,创造着无限可能。这一过程都有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火星团队紧密相伴。
“落!落!落!”着陆成功了!
从去年夏天今年春天,飞控团队真实地陪伴“天问一号”走过了一年四季,漫长的旅途没有模糊大家的目标,一切陪伴都是为了顺利抵达、平稳着陆,而在这一天的到来前,飞控团队要经历2个多月的鏖战。
5月14日,飞控团队早早进入控制大厅,有条不紊地实施进入、下降、着陆前最后的参数注入。为确保两器分离顺利实施,在分离前环绕器需要降轨进入分离轨道,在确认一切正常后,才能发令允许两器分离。两个操作中间只有3小时,去掉遥测发令需要消耗的时间,留给判读的时间只有2个小时,大家要在短时间内对器上状态和控制效果做评估和决策,如果不具备分离条件,就要另做打算。这是一场综合技术经验与魄力的考验。
按照计划,彻夜等待后,5月15日早上7时,着陆巡视器将进入火星大气,就要面对令世界火星探测任务都生畏的“恐怖9分钟”,在经过减速、悬停避障和缓冲,才能顺利抵达火星。15日当天,已经熬了一夜的各岗位人员一扫困意,看着传回的数据一点点印证内心渴望已久的结果,明知不是实时结果,但现场指挥岗位的大家还是对着三维模拟的动画,不自觉地喊出了那个激动人心的声音——“落!落!落!”着陆成功了!
“一切正常”背后是昼夜不停的工作
“天问一号”奔火的多天里,新闻媒体和民众看到的“一切正常”的背后,是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飞控团队昼夜不停地跟踪和监视、发现和处置了一个又一个问题,让一个个“非常”变成“超常”。
第一次中途修正前,团队敏锐地发现“天问一号”的一个单机设备温度偏高,而它又对火星车落火至关重要。如何“精准用药”,将温度控制在一个更合理的数值,大家做出了一个细致的规划。飞控团队依据太阳光照对整器的温度的影响,控制“天问一号”进行姿态调整,以对太阳偏置一个小角度的方式飞行,避免阳光直射,一剂药方下去,“天问一号”的单机温度逐步降了下来,得以平稳地向火飞行。
每15个火星日就要日夜颠倒
在操控火星车成功驶离后,任务转入巡视探测阶段。根据方案与飞行程序确定的实施流程,团队按照“感知-探测-移动”三个火星日为一个周期的模式开展火面工作。但工程总体提出“高效移动、高效探测”的要求,决策火星车按照“移动-感知”一个火星日为周期实施探测。有限的遥操作团队人员刚刚经历释放分离阶段的高强度工作节奏后,鞍马未歇,再次转入更高强度的工作,原来三天流程下的22小时压缩至8小时,需要遥操作总体、规划、图像、定位、遥控、遥测等岗位高效协同、密切配合,与参试各系统再次投入到一场硬仗中。
为了跑得更快,走得更远,车再次迎来移动模式转变,由“地面规划盲走移动”调整为“地面规划盲走加器上自主避障移动”,即由一步一动转变为一步两动,火星车单日移动距离拓展至约20米,遥操作团队工作强度进一步增大。地火时差为每日因定的40分钟飘逸式动态时差,地面要操作团队需与火星车同步,按照火星时作息,看似不起眼的40分钟,叠加起来对地面的人员来说,相当于每15个火星日就要日夜颠倒。高效长距离移动加上动态的地火时差,对人员有限的火星车遥操作团队来说挑战不可小觑,但在探索红色星球的奥秘面前,他们没有退缩,只为了守护好中国火星车,用中国视角观测更多宇宙美景,发现更多科学成果。
工程目标已达成,但探索火星的脚步不会停歇,追求卓越的生存目标不会放松,未来还会有几个天,我们不为“祝融号”设限,飞控团队期待着,努力着,也邀请你一起见证着!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冯秋瑜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冯秋瑜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冯秋瑜
通讯员宋星光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蔡凌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