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ic导读
◆4月24日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国家航天局正式发布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名称、任务标识。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后续行星任务依次编号。
火星,你好!
4月24日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
国家航天局正式发布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
任务名称、任务标识
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后续行星任务依次编号。
据介绍,该名称源于屈原长诗《天问》,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体现了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寓意探求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
象征“揽星九天”的任务标识,展示了独特字母“c”的形象,汇聚了中国行星探测(china)、国际合作精神(cooperation)、深空探测进入太空的能力(c3)等多重含义,展现出中国航天开放合作的理念与态度。
据悉,从年8月23日开始,中国火星探测工程名称和图形标识面向全球征集,海内外各界踊跃参加,共收到提交工程名称及图形标识作品个。经过网络投票共收获各地有效投票张。
按照计划,年我国将通过长征五号发射火星探测器,并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火星与地球距离较近。火星跟地球有着相似的自转周期,为24小时37分。
除此之外,在火星上还有春夏秋冬四季的更迭。正因为这些相似点,通过发射探测器了解火星的状况,获得更多信息,以此能够帮助人类更好地研究地球的演变与未来发展。探测器发射后,大约需要经过7个月左右的飞行抵达火星。
钟南山院士也“远程”为中国航天送上祝福:“疫情挡不住航天豪情。我衷心祝愿祖国的航天事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不断突破创新,夺取新的胜利!”
从儿时熟悉的“火星叔叔马丁”
到近年热映的《火星救援》
火星寄托着人类无数太空梦想
火星有什么魔力吸引人类前赴后继?
面对艰巨的挑战
我们准备好了吗?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郑永春认为,研究火星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的启示。他表示,火星和地球是太阳系里的“兄弟姐妹”,研究两者的异同,互为参考,是极具价值的基础研究。
火星上是否存在或曾经存在过生命,这也是让科学家牵肠挂肚的谜题。研究表明,远古时代火星上曾有湿暖气候和流动水;年,科学家在火星南极冰盖下发现了液态水存在的证据。这增强了人们寻找火星生命的信心,也让人们看到了在火星上生活的希望。
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搭载了13台科学载荷,将探测火星的形貌、土壤、环境、大气,研究火星上的水冰分布、物理场和内部结构。
事实上,“火星之旅”困难重重。
首先要突破的是遥远的距离。火星距地球最近时也有大约万公里,而探测器抵达火星需要飞行几亿公里,对发射、轨道、控制、通信和电源等技术都有很高要求。记者了解到,我国将用目前国内推力最大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火星探测器,将其直接送入地火转移轨道。
由于距离遥远,测控通信也非易事。不过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副主任李剑曾表示,我国已具备上亿公里深空测控的能力,完全能支持火星探测。
与飞行相比,探测器在火星下降着陆的难度更大,过去许多探测器都在这一阶段功亏一篑。庞之浩说,进入火星大气时,探测器能接收到的遥测信号十分微弱;当它运行到火星背面,在地球上无法准确获取其轨道参数;通信延时也会造成很大影响。因此火星着陆过程完全需要探测器自主完成,整个过程被称为“恐怖7分钟”。
即使能成功降落,火星巡视器还要接受复杂、恶劣环境的考验。年,美国机遇号火星车遭遇沙尘暴而停止工作,于今年2月被宣布“阵亡”。
据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赵坚介绍,后续至年前后,我国还将实施小行星探测、火星取样、木星系探测及行星穿越等深空探测任务。
从东方红一号
到神舟飞船、嫦娥探月
再到如今“天问一号”
……
今天我们来回顾一下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星”
星空浩瀚无比!
探索永无止尽!
本文来源:上观新闻综合自人民日报、新华社、科技日报等
这是来自太空报道局的第一张长图
本文来源:新华社,新华社卫星新闻实验室、中国国家航天局新闻宣传中心、瞭望周刊社、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新华网联合出品
追“星”50年!
年4月24日
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
国家航天局发布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
任务名称、任务标识
行星探测任务命名为
“天问系列”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名称为
“天问一号”
▲来源:中国探月工程